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就业创业 > 就业信息

威海市科技工作概况

时间:2021-05-05
阅览量:

       2019 年,全市科技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工作落实攻坚年”的部署要求,积极“寻标对标、比学赶超”,着力“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树亮点”,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完善中提升,在攻坚中突破,取得了新成绩、新进步。“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建成并高效运转,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9.51%,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 4 位,创新环境指数居全省第 1 位,创新绩效指数居全省第 3 位,创新产出指数居全省第 5 位,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全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一、区域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达到新高度

       创新园区支撑更加坚实。用好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助力高新区建设,新获批自创区建设资金 2750 万元,为 66 个重点创新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持,共争取省自创区建设资金 1.157 亿元,占全省总量的 21%,高区在全国 169 个高新区中排名升至 28 位。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全国第 2 名的优异成绩通过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正式进入“国家队”,建成 5 万平方米研发、中试及产业化设施,引进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 20 多位高层次人才和 8 个海洋生物领域高端项目,2 个产业化项目投产,园区年产值 80 亿元,正在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环翠、文登、乳山、临港 4 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均高分通过省级园区考核或评估,与中科院海洋所、中国农业大学等 11 所知名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牡蛎育肥饲料研发、乡土树种良种繁育、刺参半人工采苗、西洋参茎叶高值化利用等农业关键技术研发 17 项,园区创新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高端创新平台支撑成效明显。优化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体制机制,成立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举办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并吸引 36 家知名高校院所参与共建,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资源成功获批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形成“1 院”引导、“4 平台”支撑、“5 院所” 加盟的完整格局。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 9 亿多元,36 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启动实施,成功引进 27 个高端研发平台,转化技术创新成果 100 多项,两年内可产业化项目 17 项;设立总规模6.5 亿元的 2 支投资基金,已投资项目 25 个。2000 平方米的威海产业创新展示中心建成使用。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加速,省级碳纤维、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实施研发高强型 T1000 级碳纤维关键技术等研发项目 20 多项,7 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投入各类创新资金 2 亿元,建设研发平台 15 个,实施在研项目28项,申请发明专利 39 项,开发并投产新产品 28 个。全市创新平台总数达到 919 家,其中省级平台 325 家,国家级平台 25 家。
       创新支撑主体快速壮大。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递进培育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政策导向扶持作用,为 103 家企业落实省“小升高”企业奖补资金 1030 万元,为 161 家高企兑现市级奖励资金1670 万元;为全市 729 家企业兑现 2018 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 27.69 亿元,为 130 家高新技术企业兑现 2019 年所得税优惠6.48 亿元,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总数达到 8 家,位列全省第 2 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634 家,增长 59.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07家,增长 28.4%。
       创新支撑项目稳步实施。连续 2 年实施全市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全年 7 个领域的 98 个项目,总投资 48.17 亿元,当年完成投资 13.85 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101.47%。围绕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及制品、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船海装备等 6 个领域,挖掘梳理“卡脖子”关键技术创新项目 116 项,其中对标国际先进技术 86 项、国内领先技术 30 项,获批省级重大创新工程项目 29 项,为企业争取资金 2.5 亿元,引导企业投入创新资金 10 亿元。全年获批各类省级以上项目、补贴 1079 项,争取资金 4.8 亿元。
       高端创新人才支撑更加有力。支持校地合作人才 15 名,省院士工作站达到 41 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7 项。全市科技领域入选 2019 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项目 23 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类 4 名、科技创业类 18 名、高效生态农业类 1 名,入选总数量增长 155.6%,总数居全省第 1 位。全市 6 个项目入选省“外专双百”计划,居全省第 3 位,7 个外专项目入选国家、省外专系列项目,项目总量比上年增长 133.3%。
       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进入新境界
       打造对韩科技合作桥头堡。坚持引进韩国优质活跃的创新主体,推动第二届中韩创新大赛升级由省政府和韩国中小企业部主办、省科技厅和市政府承办,增加首届中韩工业设计大赛,吸引中韩两国 1543 个项目参赛,现场签约科技合作项目 45 项,36个创新项目落地入孵。在经区建设了以韩国技术创新研究院、韩国科技产业园(韩国大学科技园)、韩国湖西大学创业保育园等为主体的韩国科创城,建设 5000 平方米的韩资企业孵化区、1200平方米的技术转移服务区和 3000 平方米的配套服务区,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对韩科技创新合作的若干措施(试行)》,对成功招引韩国企业的中介机构以及落地的韩方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等给予最多不超过 200 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科创城已吸引韩
国创新项目 61 个,韩国创新主体集聚区正在加快成型。
       构筑对日科技合作新渠道。推动省科技厅、威海市政府、日本技术士会共同主办“首届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邀请 50 多位日方专家教授、企业家来威对接交流,签署合作协议 10 个,达成合作意向 19 项,搭建起对日合作新平台。推动省科技厅与市政府共建了 7000 平方米的山东国际海洋高新技术交易中心,打造集技术交易、海产品交易、指数交易、质押融资、海洋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成果和海洋文化展示、科技成果招拍挂、创新创业孵化于一体的海洋创新资源“集散中心”。
       培育对欧科技合作产业链。坚持“合作产业化、产业链条化”,按照“一园(产业园)、一院(研究院)、一会(合作大会)、一馆(展示馆)、一展(产业会展)”的模式培育膜未来产业,举办第 16 届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邀请 50 多名国内外专家对接交流,签订合作协议 8 项;中欧膜技术研究院完成 10种膜材料开发,申请发明专利 10 余项;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正式开园,1200 平方米的展厅建成使用,一期 6.5 万平方米建筑建设完成,吸引了总投资 9000 万元的 13 家膜领域企业入驻,预计年产值过亿元。以威高血液净化、浩然特塑、格润环保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膜制备及材料、国际先进膜新材料、水处理膜等产业基本成型,年产值近百亿元。
       集聚“一带一路”国家优质创新资源。积极对接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质创新资源,承办“高层次外国专家山东行”“2019科技政策与管理国际研修班”等活动,邀请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40 名高层次专家、科技主管部门官员来威考察对接,达成合作意向 9 项,实施合作项目 1 项,建成院士工作站 1 家,搭建了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交流对接平台。在全省率先出台《威海市离岸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实施办法》《威海市外国专家引进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外国专家引进、使用、激励政策体系,吸引 1650 名外国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
       三、国内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呈现新气象
       产学研交流合作“全年不落幕”。深入摸排企业技术需求 200多项,重点走访 70 余家高校院所,编制优秀成果和企业需求“两张清单”,全年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近百项;围绕全市制造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分领域精准举办了 2019 威海科技创新暨成果转化合作大会、中国·威海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创新合作大会、山东(威海)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创新合作大会等活动,吸引84 家高校院所的 240 余位专家学者来威对接,发布优质技术创新成果 1200 余项,达成合作 54 项,其中,共建研发平台或中试基地 14 项,实施研发项目 37 项;“中科院—威高计划”“威海市人民政府—山东省科学院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实施合作研发项目 22 项,投入研发费用 6269 万元,覆盖了医疗器械、先进智能制造、新材料、海洋生物与食品等重点产业领域,攻克了微创可注射活性骨修复产品、氢燃料电池用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及驱动系统等一批关键技术。全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 1410 项,技术合同交易额 56.95 亿元,同比增长 35.62%。
       创新赛事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发挥赛事竞争筛选机制,坚持以赛招才、以赛引智、以赛聚人,承办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海洋科技 3 个领域赛事,我市 90 家企业列入省级资金支持范围,15 个参赛项目获融资 1.1 亿元,10 家企业入围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总决赛;分领域分主体,精准组织举办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复赛),以及威高杯、光威杯、北洋杯等本土赛事 20 多场,吸引参赛项目、团队近千个,协议落地 200 多个。
       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建设运行。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完成事业法人注册并正式运行,入驻新材料、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等 3 个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达到 44 名,联合企业申报立项 8 个科研项目;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完成事业法人注册并正式运行,首期入驻 12 个团队、14 个项目,设立研发与转化中心等平台 14 个;签订《威海市人民政府 山东大学聚力精致城市与一流大学建设深化校地合作协议》等“1+5”六个合作协议,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等 6 个重点合作平台,明确了牵头单位,成立了 6 个工作专班,正在加速推进;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船重工 716 所、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等签订协议,共建中船重工 716 所威海研发中心、威海百合功能食品产业研究院、国际树枝状及超支化聚合物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中国(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等 8 个研发平台,与北京大学、创业黑马、西安光机所、姚建铨院士团队等达成合作意向,正在加快推进协议落地实施。
       四、科技创新服务升至新水平
       科技孵化服务效能稳步提升。出台《威海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绩效评价工作细则》,引导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强化服务、上档升级、专业化发展,举办第十八届华东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年会和威海科技企业孵化器优秀成果展,组织召开全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观摩推进会,进一步提高科技孵化机构知名度、影响力和服务水平,为创新项目和初创企业打造全链条、高质量的孵化载体。环翠区“威海创客大街”、经区“东方智慧谷创业街区”、高区“‘文化路+火炬路’双创特色街区”等 3 处双创大街创新活跃,累计举办各类双创活动 60 多次,入驻企业、团队近 百家。全年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 家、省级大学科技园 1 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机构达到 66 家,在孵企业 1900 余家,孵 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 多家。
       科技云平台成功上线运行。梳理整合网办政务服务事项 28 项,汇集各类数据资源 2 万余条,入驻企事业单位 690 多家,为 全市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与科技专家、知识产权、科 技文献、大型仪器等方面的优秀创新资源平台对接,整合科技文 献超过 1.7 亿篇、知识产权数据超过 1.2 亿条,收录科技专家 3800 余名,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施 1500 余台(套),产生检验检测 服务预约单 1700 余单,预约金额 700 多万元,为企业申请兑现 省级补贴资金 56 万元。
       精准服务释放政策红利。面向全市科技企业开展以“送政策、 送信息、送人才、送技术,听需求、听问题、听意见、听智慧” 为主题的“四送四听”活动,梳理 408 条政策“干货”,以问答形式 编成《科技创新政策实务手册》,免费为 800 多家企业发放 5000 多套,累计举办集中政策发布培训会议 8 场,梳理解决问题需求 120 多条。推动 13 家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合作银行 为 65 家企业发放贷款 3.87 亿元,同比增长 308.54%;将近 1000 家企业纳入科技支行政策扶持范围,实现科技企业的“全覆盖”。
       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完善农业创新体系,开展了星创天 地、农科驿站建设成效考核及奖励,推动各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工 作实效,建成国家星创天地 5 家,省级农科驿站 22 家,2019 年开展培训推介活动 10 余次,培训贫困户、农业技术带头人 1000 余人次。全市科技特派员队伍达到 366 人,组建了 9 支科技扶贫 服务队,重点围绕全市 180 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开展科技成果 转化应用与示范、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基层科技人才培养, 为脱贫攻坚提供科技支撑。